為什么并不是“好奇寶寶”的專利,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都會經常問到為什么。
在什么情況下,我們會去問為什么?
一是這些事件出乎你的意料的時候,二是這些事情讓你感到不滿的時候。
所謂出乎意料,就是事情的發展、或者事物本身和你預想的不一樣;
所謂感到不滿,就是這些事情讓你不爽,不愉快。
想想是不是這樣?
看到你的閨蜜交了個條件平平的對象,而放棄了一個“高富帥”,你也會覺得奇怪?!@就是出乎意料帶來的疑問。
而如果你事業非常順利,領導對你非常好,你一定不會去問“領導怎么對我這么好啊”;相反,當你被領導穿小鞋的時候,一定會很痛苦地問:“他為什么要這樣對我”?!@就是不滿帶來的困惑。
其實,很多所謂的“熱點”也具備這些特點,負面事件往往比正面事件更容易讓人們去問為什么,更容易引起人們的討論,這也是“負能量”的新聞更引人關注的原因。
在我們回答“為什么”的時候,就是在“歸因”。
所謂歸因,指的是“個體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背后的原因進行推論和解釋的過程”。
為什么我們想知道行為背后的原因呢?
心理學家弗里茨·海德認為,這是因為人們有兩個很強烈的動機需要被滿足:第一是對世界形成前后一致理解的需要;第二是控制環境的需要。
先來看看第一個:對世界形成前后一致性理解的需要。
舉個例子,你的同事,一直以來,和你非常好,昨天還和你有說有笑,并且大家都表示要做一輩子的朋友。但是第二天,你的同事突然不理你,并且還在領導面前說你的壞話。
是不是覺得傷害性極大?
其實,傷害本身并不是最痛苦的,最痛苦的是他們欺騙了你,打破了你對世界理解一致的認知。
現在很多年輕人出現心理問題,其實也和這個有關。因為他們越來越多地體驗到了不一致,老師的教導,和社會上的很多現象是不一致的??吹降氖澜?,和自己理解的不一致,這就會使一些年輕人產生自我懷疑,進而出現心理問題。
再來看第二個:控制環境的需要。
這個指的是人們覺得環境在自己的可控范圍內。
比如說你的姐姐非常情緒化,你不知道她什么時候會發脾氣,你需要時時小心,內心處于不安。但是如果你知道她每到姨媽期就會發脾氣,那么你在這段時間少惹好即可,這樣就對兩人的關系有了控制感。
海德認為,為了滿足以上兩個動機,我們必須預測未來他人將如何行動,而要預測未來他人如何行動,就必須了解他人的行動原因。一旦人們能預測未來的行為,就能滿足對世界形成前后一致理解的需要和控制環境的需要。
比如說,某個人被老板炒魷魚了,他很執著于被炒的原因。這是因為如果知道了老板炒他的原因,在下一次工作時他就能做出調整,避免再次失敗。而如果新工作的發展和我預期一樣,就滿足了前后理解的一致性,也獲得了對關系的控制感。
綜上,兩種需要讓我們會去尋找問題后的原因。本質都是一種安全感的需求。
【提升口才溝通能力 華生歡迎你 www.edpastilla.com】